摩根大通(J.P. Morgan)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數據顯示,7 月份全球制造業增長受挫,產出增速為目前七個月連續增長中最弱。
印度的制造業生產擴張速度最快,中國、美國、英國和巴西也實現了增長。
摩根大通(J.P. Morgan)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上半年)伊始,全球制造業出現增長倒退,7 月份的產出擴張速度是目前七個月連續增長中最弱的。
經濟放緩反映出美國和中國的擴張力度減弱、歐元區持續低迷以及日本重新陷入萎縮。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新訂單的減少也是經濟擴張乏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新業務自 1 月份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7 月份的采購經理人指數為 49.7,低于 6 月份的 50.8,也是 2024 年以來首次低于區分擴張與收縮的中性值 50。
采購經理人指數的五個組成部分中有兩個(新訂單和采購存量)與經營狀況惡化相一致,就業情況沒有變化,產出趨勢的積極影響比近幾個月要小得多。
雖然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延長了,但這主要是由于供應鏈中斷,而不是由于對原材料的需求增加。
在有 7 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數據的 32 個國家中,只有 15 個國家的制造業生產出現增長。
印度的增長速度最快,中國、美國、英國和巴西也實現了增長。
盡管歐元區仍然是經濟疲軟的主要來源--整個貨幣集團的產出連續第十六個月下降--但中國和美國的增長急劇放緩以及日本的再次萎縮也是全球經濟放緩的原因之一。
由于美國和日本等幾個國家制造業就業人數的增加抵消了歐元區和中國就業人數的減少,7 月份制造業就業人數環比持平。
由于成本和現金流是企業決策的首要考慮因素,因此企業仍不愿增聘員工。
這也導致了采購活動和庫存量的減少。
與此同時,供應商的交貨時間連續第二個月延長,主要原因是航運持續中斷。
7 月份,平均投入成本和銷售價格繼續上漲,但漲幅均有所放緩。與新興市場相比,發達國家采購成本和產出費用的平均通脹率仍然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