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引發的惡果還在持續發酵: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美國百姓開啟搶購囤貨模式,國際社會紛紛表達強烈譴責……這些都再次印證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得人心。中國政府4月5日發布的關于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指出,“以鄰為壑的經濟霸凌終將反噬自身”,“世界決不會也不應該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這既是維護公道、反對霸道的正義之聲,也是順應潮流、把握大勢的時代強音。
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開放合作更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當今全球大大小小的貿易安排,不是由某一個國家決定的,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結果。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經濟全球化最基本的形式。全球貿易增長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與繁榮,也使得國際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30年來,全球貿易額從1994年的約5萬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33萬億美元,增長了足足5倍多。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民生福祉提高,推動人類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GDP長期占全球總量的25%以上,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的 60%。憑借這些優勢,美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美元霸權體系中,享受了巨大紅利,無疑是自由貿易和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最大受益者。然而,近年來美國卻不承認自己從自由貿易中獲益,而是大講美國面對著不公平的國際貿易;不再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而是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破壞者。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其原因無外乎三點:一是以打貿易戰為威脅獲取更大利益,二是為了轉嫁其國內矛盾,三是為了維護其經濟霸主地位,遏制其他國家發展。
華盛頓的算盤打得雖精,卻違背了歷史經驗和時代潮流。上世紀30年代,美國也曾以“保護本土產業”為名,對近2000種外國商品征收50%以上的關稅,但最終事與愿違,不僅使美國深陷大蕭條,也給世界帶來災難。2018年,美方以“讓制造業回流”為口號,先后對約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最終被證明是“21世紀最昂貴的政策實驗”,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算,美國消費者每年為關稅多支付約570億美元,生活成本顯著上升。可以說,美國政府在遭遇困境時屢屢訴諸保護主義、試圖“內病外治”,但最終都是一廂情愿、損人害己。
美國當前僅占全球商品進口的13%,較20年前的近20%有顯著下降,這意味著美國想憑一己之力逆轉經濟全球化,更是“難上加難”。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商學院教授西蒙·埃弗尼特的一個思維實驗顯示,假設美國的貿易伙伴保持對其他市場的現有出口增長率,70個伙伴將在一年內完全彌補對美國的銷售損失,115個伙伴將在五年內完全彌補損失。英國《金融時報》曾直接指出,美國“對全球貿易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了”。美國如果站到堅持自由貿易、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絕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面,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是“經濟去全球化”,而是“世界去美國化”。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了一些“回頭浪”,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誰也阻擋不了。面對保護主義逆流,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力量也在加速匯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深化、非洲大陸自貿區的推進、金磚國家的擴容都表明,經濟全球化動力和阻力膠著,但動力仍然勝過阻力。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訴求,不是全面否定和丟棄全球化,而是呼喚更加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在此背景下,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今天的世界經濟,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相連,絕不可能重回彼此分割、相互封閉的“魯濱遜經濟”狀態。任何試圖用高墻阻斷經濟規律的行為,終將被全球化的潮水沖垮。在全球經濟毛細血管深度互聯的時代,各國發展的機遇,只能在“拆墻”而非“筑墻”、“握手”而非“揮拳”中孕育。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是國際社會迫在眉睫的共同責任。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