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全球經貿格局加速重構,貿易摩擦形勢愈發嚴峻復雜。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法律部相關負責人指出,2025 年紡織服裝行業貿易摩擦將呈現案件總量高位運行、復審案件顯著增加、反規避調查興起、美國 337 調查風險攀升等特征。在此背景下,中國紡織商會將充分發揮 “四體聯動” 機制優勢,全力協助企業穩固市場,保障行業穩健發展。
貿易風險高企:多重壓力交織下的行業困局
2024 年,紡織服裝行業貿易摩擦案件數量達到歷史峰值,共計 25 起,其中原審案件 15 起。依據貿易救濟措施的周期規律,反傾銷案件征稅期限通常為 5 年,保障措施征稅期限為 3 年。由于 2020 - 2021 年征稅的案件將在 2025 年陸續到期,預計今年案件總數仍將維持高位震蕩,復審案件數量將大幅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不僅要應對新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還要投入大量精力應對到期案件復審,經營壓力劇增。
與此同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級。企業在應對貿易救濟調查的過程中,還要直面美國濫用關稅帶來的沖擊,紡織服裝對美出口面臨巨大挑戰。近年來,反規避調查逐漸成為貿易摩擦的新 “利器”。作為反傾銷措施的延伸,其旨在防止被調查產品通過各種方式規避反傾銷稅。自 2019 年起,中國紡織服裝領域已累計遭遇 14 起反規避調查,其中土耳其發起 11 起、印度發起 2 起、秘魯發起 1 起。這些調查涉及人造及合成纖維短纖紗線、合成纖維長絲紗線機織物等廣泛產品。與傳統 “兩反一保” 案件相比,反規避調查的考量因素缺乏量化標準,調查機構自由裁量權過大,企業面臨的挑戰更為復雜。對此,增強合規意識、優化經營架構、規范經營行為成為企業降低反規避調查不利影響的關鍵。
美國 337 調查風險也在持續上升。2024 年 10 月,美國針對中國特定閃蒸紡絲非織造材料及其產品啟動 337 調查;2025 年 1 月 31 日,又針對特定有圖案的塑身服裝及其產品發起調查,并發布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企業需在積極應訴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技術創新研發投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主動開拓多元國際市場,從而減少案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案件特征凸顯:貿易摩擦呈現新趨勢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分析顯示,2024 年針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呈現出諸多新特點。首先,案件數量與涉案金額雙雙創下新高。全年共遭遇 25 起貿易摩擦案件,同比增長 14%;涉案金額達 16.3 億美元,同比增長 26%。涉案產品覆蓋紡織原料到成衣制品的全產業鏈,影響范圍廣泛。
其次,化纖類產品成為貿易救濟調查的 “重災區”。作為紡織服裝行業的重要原料,化纖產品憑借強度大、耐磨、易洗滌等性能優勢,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然而,隨著國外化纖企業貿易保護意識增強,其成為重點調查對象。在 2024 年的 25 起貿易摩擦案件中,近半數涉及化纖類產品。土耳其、美國、印度等國家成為主要發起方,其中土耳其啟動 6 起調查,美國啟動 4 起,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各啟動 2 起,巴西啟動 4 起。
再次,同類產品多國多起調查現象頻發,貿易摩擦的國際傳導性顯著增強。一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往往引發其他國家或競爭對手企業的跟風效仿。以尼龍長絲紗線產品為例,自 2005 年起,該產品已先后遭遇印度、巴西、土耳其 3 國的 10 次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累計約 4.4 億美元。面對這種傳導效應,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需提前規劃產品出口策略,避免因出口量激增引發貿易救濟調查。
商會護航:多維舉措助力企業破局
2024 年,中國紡織商會通過提供精準法律服務,切實維護企業權益。全年組織召開 1 起預警工作會和 5 起應訴協調會,并成功啟動巴西聚酯長絲紗線反傾銷行業無損害抗辯。在會議中,商會及時向企業通報案件詳情、涉案產品海關數據及歷史情況,鼓勵企業積極應訴,爭取有利結果。同時,商會與政府部門緊密協作,為企業提供政策指導與法律支持。
此外,商會通過組織培訓、舉辦研討會等方式,全面提升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邀請法律專家講解貿易救濟調查應對策略,幫助企業熟悉國際規則與法律程序;通過案例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為企業提供實踐參考;積極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以應對美國 337 調查等知識產權類貿易摩擦。
2025 年,中國紡織商會將繼續圍繞貿易摩擦重點工作,深化企業服務。持續組織翻譯重點國家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規,編制案件應對指南并發布于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及時公布國外紡織服裝貿易救濟案件動態,組織企業高效應訴,維護產業安全;開展針對性貿易摩擦應對培訓,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商會將著力打造一支專業過硬、務實高效的法律服務隊伍,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