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
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持續抬頭的復雜背景下,我國外貿頂住多重壓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期中答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 21.79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9%,創歷史同期新高,展現出 “規模穩中有增、質量優中有升” 的鮮明特征。這一成績的取得,既得益于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與持續升級的產品競爭力,也離不開外貿 “朋友圈” 的不斷擴大與政策紅利的精準釋放,為全年外貿穩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大特點彰顯外貿活力:
? 規模穩定增長:進出口規模站穩 20 萬億元臺階,創歷史同期新高。二季度同比增長 4.5%,較一季度加快 3.2 個百分點,連續 7 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
? “朋友圈” 多元:對共建 “一帶一路” 國家進出口 11.29 萬億元,增長 4.7%,占比 51.8%。對東盟進出口 3.67 萬億元,增長 9.6%。
? 出口動能優化:機電產品出口 7.8 萬億元,增長 9.5%,占出口總值 60%。高端裝備增長超兩成,“新三樣” 產品增長 12.7%。
? 進口趨穩向好:“兩重”“兩新” 政策發力,二季度進口轉正。石化、紡織等機械設備進口增速兩位數,電子元件等零部件增長較快。
? 主體活力釋放: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 62.8 萬家,首次突破 60 萬家。民營企業 54.7 萬家,進出口增長 7.3%,占近六成。
結構優化推動質量提升
? 商品結構優化: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 9.2%,連續 9 個月增長,自主品牌比重達 32.4%,較去年同期提升 1.2 個百分點。
? 主體結構優化:民營企業進出口連續 21 個季度同比增長,上半年規模突破 12 萬億元,增速高于全國整體 4.4 個百分點,在進出口規模前 500 大企業中占 218 席。
? 伙伴結構優化:對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貿易規模超 500 億元的伙伴達 61 個,比去年同期增加 5 個。對非洲、中亞進出口分別增長 14.4%、13.8%。
盡管上半年外貿成績斐然,但全球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上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增加,下半年外貿穩增長仍面臨挑戰
二、 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體保持穩平穩態勢
今年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對外貿易承壓前行,總體保持平穩態勢,展現出一定的韌性與活力。
從進出口數據來看,以美元計,1-6 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 1439.8 億美元,同比增長 0.8%。其中,紡織品出口 705.2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服裝出口 734.6 億美元,同比微降 0.2%。以人民幣計,上半年出口額為 10348.2 億元,同比增長 1.9%,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分別為 5068.1 億元、5280.1 億元,同比增長 3% 和 1%。從月度表現看,紡織服裝出口在 3 月快速增長后逐漸放緩,4-6 月出口同比增速均低于全國貨物貿易。6 月,以美元計出口 273.1 億美元,同比微降 0.1%,其中紡織品出口 120.5 億美元,下降 1.6%,環比下降 4.6%;服裝出口 152.7 億美元,增長 1%,環比增長 12.4%。
市場方面,二季度后我國紡織產品對美出口波動明顯,4-5 月對美出口額同比下降約 20%。不過,得益于完整的產業體系、先進制造優勢以及多元化國際市場布局的成效,我國對單一市場依賴度持續下降。對歐盟、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以及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尼、巴西、尼日利亞等新興市場出口保持活力,對 “一帶一路” 沿線的巴西、智利、沙特、尼日利亞等新興市場出口也有不同程度增長。
當前,紡織服裝出口面臨諸多挑戰,美國 “對等關稅” 政策對產業鏈沖擊較大,東盟和南亞等地對美出口放緩導致其對紗線面料進口需求下降,進一步拖累整體出口。展望下半年,中美貿易關系復雜脆弱,雙邊貿易不確定性仍將帶來較大出口壓力。
三、 下半年展望及應對措施
下半年,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將受益于宏觀經濟穩增長支撐,消費市場持續回暖帶來內銷機遇,綠色、升級類服裝需求上升;出口雖面臨外部不確定性,但多元化貿易格局將對沖部分風險,對新興市場出口有望增長,行業整體有望保持韌性。對企業的提出以下建議:
1、深耕內銷市場,對接消費升級:把握消費回暖機遇,聚焦服務、升級及綠色消費趨勢,研發環保、功能性服飾及場景化專用產品,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拓展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
2、優化出口策略,深化市場多元:鞏固歐日等傳統市場,深耕 “一帶一路” 新興市場,按區域需求定制產品;關注中美貿易動態,靈活調整策略,利用政策窗口安排訂單。
3、提升貿易合規能力:跟蹤全球貿易政策,通過資訊訂閱、行業培訓掌握法規變化,加強同行交流,遇貿易摩擦及時咨詢專業團隊,提前制定合規方案。
4、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將綠色理念貫穿全生命周期,選用環保材料、研發低能耗技術、淘汰高污染設備,通過工藝改良和清潔能源應用達標國際標準,搶占綠色市場。
5、化解地緣政治風險:建立風險預警小組,跟蹤國際局勢并制定多套預案,通過拓展 “一帶一路” 及非洲等新興市場,分散地緣政治帶來的市場風險。
6、推進供應鏈全球化:在東南亞、東歐布局產能備份,通過并購、合資等實現本土化運營,保留國內高端產能,形成 “低端外移 + 高端留存” 模式,提升供應鏈彈性。
7、加速開拓新興市場:調研新興市場需求,參加展會對接客戶,組建本地化團隊,線上線下結合推廣,借力當地渠道資源快速打開市場。
8、借力政策降本增效:用好出口退稅、信貸扶持等政策,參與跨境貿易便利化舉措提升效率,關注政策動態并調整經營策略。
9、強化創新驅動:加大新材料、環保技術研發,推動產學研轉化與智能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從 “制造” 向 “智造”“創造”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