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東南亞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占比上升、區域一體化程度加深,以及東南亞各國持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東南亞國家正展現出經濟韌性和增長潛力,在其他地區經濟表現相對乏力的背景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
在強勁的國內需求和旅游業持續復蘇等因素的推動下,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速正持續上升。亞洲開發銀行(ADB)4月份發布報告,預測東南亞國家2024年和2025年經濟分別增長4.6%和4.7%,均高于2023年4.1%的水平。與此同時,除老撾和緬甸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通脹壓力都在持續緩解,好于其他地區。得益于個人消費強勁、公共基礎設施支出增長、投資逐步改善、商品出口好轉和旅游持續增長,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有望超過去年,其中越南(6.0%和6.2%)、菲律賓(6.0%和6.2%)、柬埔寨(5.8%和6.0%)和印尼(5.0%和5.0%)增幅居前。
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RMO)4月份發布的報告也認為,中期來看,東盟+3地區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24年至2030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短期來看,持續增強的國內需求和區域內需求,部分抵消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東盟+3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5%,略高于疫情前的44.5%,其中中日韓發揮了主要作用,東盟中的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6國以4.9%的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0%。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4國每年平均經濟增速將超過5.0%。這些經濟體在地區和世界經濟中所占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5月20日,越南副總理黎明慨在國會匯報宏觀經濟狀況時表示,“2024年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達到5.66%,是2020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這是在國家面臨許多困難情況下做出巨大努力取得的成果”。5月23日,黎明慨在日本出席第29屆亞洲未來會議發言時表示,越南的目的是在2045年成為高收入的發達國家,正持續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基礎設施建設和高級人才培養。在越南金融領域持續波動、匯率屢創新低的背景下,要取得這樣的成績并不容易。
不過,盡管東南亞國家發展勢頭強勁,但仍面臨不小的挑戰。由于該地區大多數經濟體是糧食產品的凈進口國,由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因素共同推動的全球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風險仍然顯著。今年可能會創下全球高溫的新紀錄,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如果比預期更糟糕,將在未來幾個月影響全球糧食供應,推高食品價格。如果相關出口國采取額外保護主義措施,情況將更加嚴峻。而俄烏、中東兩場沖突的加劇和蔓延,也使全球能源和運輸成本面臨飆升的風險。
美國保護主義情緒高漲和美國未來政策方向的更大不確定性,可能引發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和資本流動的不穩定,沖擊對外界環境更加敏感的新興經濟體。如果歐美通脹持續高企,利率長期保持高位,將可能出現經濟增速快速下滑,并引發房地產和信貸市場的風險事件,波及東南亞金融市場。
ARMO認為,除上述短期風險外,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網絡安全等都是該地區國家需要認真應對的長期風險。
從該地區各國各自面臨的問題來看,70%的財政收入來自油氣的文萊設法推進多元化稅收,并進行必要的財政改革。即將從最不發達國家行列“畢業”的柬埔寨需要加緊簽署更多自貿協定,逐步減少對外國援助和優惠措施的依賴。為實現2045年成為發達國家的愿景,印尼需要大力加強人力資源建設。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農村的老撾,需要重點解決農村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馬來西亞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高污染能源項目,大力推動綠色增長。菲律賓需要加大私營部門在國家經濟中的參與度,加大公共投資和改革力度。新加坡需要抓緊完善相關體系建設,應對加速的人口老齡化。處在氣候戰略十字路口的泰國,迫切需要具體行動方案,推動經濟綠色轉型。越南需要加快基礎設施等公共投資力度,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則是東帝汶面對的最根本、最緊迫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