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正在遭遇寒冬。10月9日,德國經濟部官方的報告預測:德國今年GDP將萎縮為-0.2%,此前預測是今年將實現0.3%的經濟增長,2023年德國的經濟萎縮為-0.3%,這樣也就意味著德國經濟連續兩年表現衰退。不僅是官方數據預測,德國幾大研究機構也對德國今年的經濟進行了停滯或衰退的預測。
主要數據也顯示德國工業發展狀況不佳。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8月工業部門的訂單量環比下降5.8%,出現自1月以來的最大降幅,汽車、化工和機械制造等關鍵行業產出也受到訂單減少的影響。壞消息影響了主要機械制造和化工行業的企業情緒。來自德新社9日的兩項調查顯示,德國主要機械制造和化工行業的企業情緒進一步惡化。在行業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詢問的機械制造商中,約37%認為自己的處境糟糕或非常糟糕,高于6個月前的26%。接受慕尼黑經濟研究所調查的德國化工企業在9月對自身狀況的評分為-9.3,預期評分也下滑。德國商務部認為,這些早期指標表明,經濟低迷將持續到今年下半年。
預測指標下調,先行指標下滑,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德國經濟或陷入衰退困境引起輿論的關注,特別是一些頂級的工業企業緊縮的前景更不樂觀,如大眾汽車準備關閉德國工廠、德國鐵路出售旗下物流公司、英特爾推遲在德國進行的半導體設施建設……那么,造成德國經濟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困境何因?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由于結構性問題和地緣政治挑戰,自2018年以來德國經濟沒有出現過強勁增長。目前德國經濟疲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如俄羅斯能源供應中斷、汽車制造商出現問題以及熟練工人短缺、德國競爭力日益下降和人口結構變化的后果等因素。
分析人士稱,德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來源于人口老齡化、能源價格削弱企業競爭力、資金成本高使投資不暢以及民眾難于承受經濟結構綠色轉型的負擔。同時結構性不足對經濟長期的影響仍未得到解決,如基礎設施落后,缺乏對新技術的投資等。
此外,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企業和民眾對恢復經濟的信心不足。當前利率居高不下導致企業投資放緩,不過,歐洲央行在6月首次降息后,還可能跟隨美聯儲降息,從而降低企業融資和經營成本。但是在當前經濟與政治不明朗的局勢下,企業投資仍將偏于保守。居民消費也會謹慎,更傾向于儲蓄而非投資房產或消費。不過,目前德國通脹率已降至三年來的最低水平,今年大概率能保持在2%以下,在就業市場還算強勁的情況下,工資增長應該能跑贏通脹,民眾消費有望增加。德國目前努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有望緩解烏克蘭危機帶來的能源壓力,但是,在德國政府逐步采取措施解決短期周期性經濟困境時,其經濟結構性的問題則需要長期處理。
哈貝克表示,除經濟景氣方面短期因素外,德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從而影響了2024年的經濟增長。“目前的經濟狀況并不令人滿意。但我們正在努力擺脫困境。”
如何解困?
對于如何解決經濟衰退困境,哈貝克稱,德國政府在解決高通脹、高利率、高能源成本等影響經濟產出的周期性短期因素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結構性問題如缺乏熟練技術工人、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等長期問題仍然是德國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過,哈貝克對2025年德國經濟保持謹慎樂觀,稱2025年德國經濟將開始復蘇,預計增長1.1%。2026年將增長1.6%。
但德國的研究機構對德國經濟持謹慎態度,認為德國經濟近來不會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日前,德國五大經濟研究機構聯合出爐的一份經濟預測報告預測德國2025年經濟僅增長0.8%,2026年將增長1.3%之外。報告認為,政府在經濟向綠色轉型上的投資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較大,可能會影響到當前的投資,并表達了經濟不景氣對德國制造商情緒不利影響的擔憂,報告也顯示德國企業越來越多地通過裁員來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此外,報告也提到了政府在應對綠色轉型、數字經濟、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國際激烈競爭環境而進行的結構調整將給德國經濟長期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關于政府在提振經濟所采取的“增長倡議”,哈貝克此前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到,政府采取了降稅、降低部分工業企業電價、減少官僚程序以及為吸引外國技術工人提供激勵措施等方面的措施,將在未來兩年得到充分實施,有望推動經濟增長。但是部分德媒對政府的措施持保留態度,“德國之聲”網站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各屆政府都在承諾要減少官僚障礙,以促進投資,但過去數十年里這類承諾很少得到兌現。有德國專家認為,德國政府提出的“增長倡議”只是指明經濟發展的方向,對提振經濟作用不明顯。德國經濟能否恢復活力的關鍵在于保持工業競爭力,政府需要出臺干預性工業政策,制定有利于德國投資環境的政策。專家希望政府不要犯“資本保護主義”的錯誤,過多干預德國企業出售企業的趨勢,要依照市場規律。
哈貝克承諾政府要付出更多努力,使德國經濟恢復長期增長動力,讓更多的企業和民眾感受到這些努力。“只有實踐中能感受到的簡化措施,才是真正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