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農歷新年,本是紡織企業收官沖刺、忙著發貨海外訂單的關鍵節點,然而,一系列突發狀況卻讓行業陷入緊張與忙碌交織的復雜局面。美國、法國港口罷工風云突起,航運市場運價跌宕起伏,海外通脹持續 “高燒”,紡織外貿之路困難重重。
1、美東航線上調運價,船企 “集體行動”:2025 年元旦鐘聲剛落,集裝海運美線運價便開啟 “飆升模式”。工廠急于趕在農歷新年前出貨,美東碼頭罷工威脅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全球主要船公司紛紛 “出手” 上調美線運價。1 月上半月,美西航線成 “漲價重災區”,長榮、陽明等公司給每 40 尺柜運價分別注入 1500 美元、1600 美元的 “漲價動力”,MSC(地中海航運)、萬海等也不甘示弱,上調 1000 美元,運價漲幅在 20% - 30% 區間瘋狂跳躍,美西運價朝著 5900 - 6100 美元區間一路狂奔。美東航線同樣 “漲” 聲一片,受罷工陰影籠罩,多數船公司毅然上調 1000 美元運價,長榮、陽明、ONE 等航商更是分別加碼至 1050 美元、1100 美元、1175 美元,漲幅在 16% - 18% 之間,將美東運價穩穩抬升至 6900 - 7100 美元區間。頭部船公司艙位 “一位難求”,1 月上半月低價艙位瞬間被搶購一空。
2、漲價后驚現 “折扣潮”,市場亂了陣腳:就在眾人以為運價將持續高燒不退時,劇情卻陡然反轉。船公司 1 日大幅漲價后的短短兩日,市場便陷入 “價格混戰”。部分船公司為吸引不急于農歷年前出貨的貨載,2 日晚火速宣布從 3 日起提供 400 - 500 美元優惠折扣,祭出 “春節囤貨價”“備貨價” 大招。可當日臨近下班,一家航運巨頭因不滿同行長約價與現貨價配比 “失衡”,致使自家實收運價被拉低至 5000 美元,一氣之下通知大客戶每大箱運價直降 800 美元。大型船公司高層透露,2 日晚間 OA 海洋聯盟成員大幅降價消息傳來,如一顆重磅炸彈。當下航運淡季,貨物量 “捉襟見肘”,又無大量搶避關稅貨物救場,原本有船公司暢想靠減少班次、借陽明事故船削減運力來讓美西運價暴漲 1500 美元,無奈 THE 聯盟成員未全力跟漲,THE 聯盟船班滿載而歸,OA 聯盟船班卻空空蕩蕩,一場臨時性大幅降價潮就此爆發。
1 月 6 日,全球海運貨代巨頭德迅官網一則通知,讓紡織外貿企業心頭一緊:法國多個港口即將在 1 月和 2 月奏響罷工 “樂章”。勒阿弗爾港率先 “發難”,停工定于 1 月 7 日和 9 日;圣納澤爾港從 1 月 7 日起至月底每隔一天就罷工四小時,似一場 “持久戰”;工會還放狠話,若訴求得不到滿足,2 月 3 日和 4 日將開啟 48 小時罷工 “大招”。最新消息更是雪上加霜,隸屬于勞工總聯合會 (CGT) 的工會港口工人磨刀霍霍,計劃 2 月 7 日至 9 日在勒阿弗爾、魯昂和馬賽等港口掀起罷工狂潮。法國港口作為歐洲貿易物流咽喉,一旦罷工全面爆發,貨物運輸將陷入 “腸梗阻”,紡織企業海外訂單交付恐大受影響。
近些年來,地緣沖突如同 “攪局者”,讓海運費坐上 “過山車”,紡織外貿出口在顛簸中艱難前行。與此同時,海外部分國家深陷通脹泥沼,消費力被不斷蠶食。在此背景下,性價比高的紡織品反倒成為當地消費者的 “心頭好”,跨境電商借此東風在海外市場迅猛發展。然而,通脹這頭 “猛獸” 并未善罷甘休,生活必需品成本飆升,民眾為維持生活質量,要求收入同步增長,罷工便如 “星星之火” 燎原而起。港口作為貿易關鍵樞紐,運營成本水漲船高,無奈只能將成本分攤至進口商品,這無疑是給當地通脹 “火上澆油”,也讓紡織外貿企業面臨訂單交付難、成本上升的雙重困境,在農歷新年之際,更是壓力倍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