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推行 “對等關稅” 政策,并考慮對使用增值稅制度的國家加征關稅。這一舉措引發全球關注,對全球經貿體系產生諸多影響,背后也有著復雜的動機。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
沖擊全球經貿體系,改變美國經濟政策理念
有外媒指出,轉向以對等為基礎的關稅體系是 “美國貿易政策的根本改變”,也是多邊貿易體系 70 多年來 “最大的改變之一” 。吳心伯表示,“對等關稅” 及美國考慮對特定行業和國家加征關稅的做法,意味著美國對外經濟關系的邏輯前提發生重大變化。二戰后,美國推行自由貿易,積極降低關稅,影響了國際經貿體系的構建,世界貿易組織(WTO)便是這一理念的成果。如今采取 “對等關稅”,從自由貿易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體現出美國經濟政策理念的重大轉變。
對不同貿易伙伴影響各異,擾亂全球產業鏈
吳心伯提到,美國采取 “對等關稅”,對不同貿易伙伴影響不同。對美貿易關稅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日本、歐盟等影響較大。這些國家和地區要么選擇妥協降低關稅、拆除非關稅壁壘,擴大對美貿易;要么保持關稅不變,在美國加征關稅后,面臨對美出口下降的局面。而隨著關稅水平的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可能會受到擾亂并發生改變。
對中國而言,吳心伯認為目前 “對等關稅” 政策的直接影響有限。經過多輪貿易摩擦,中美雙邊關稅整體處于較高水平,尤其在 2 月 4 日美國對華額外加征 10% 關稅落地后,美國對華平均關稅水平接近 30%,高于中國對美關稅水平。不過,這一政策可能會產生一些間接影響。
沖擊美國國內經濟,推升通脹影響多個行業
“對等關稅” 政策也會對美國國內經濟造成沖擊。吳心伯分析,采取 “對等關稅” 可能使美國進口商品價格提高,這些負擔大多由美國國內消費者承擔,進而推升通貨膨脹。美國勞工部 2 月 12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 1 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 3%,為 2023 年 8 月份以來最大漲幅。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及企業代表警告,“對等關稅” 可能進一步提高美國通脹水平,還會對制造業、零售業等多個行業造成嚴重沖擊。
多重動機驅使,將關稅作為談判籌碼
從特朗普及其幕僚的表態來看,美國推行 “對等關稅” 主要有以下考慮:一是解決所謂不公平貿易問題,通過量身定制關稅降低美國貿易逆差;二是推動制造業回流,使部分面向美國市場的海外生產因成本問題回流美國本土;三是迫使其他國家降低對美關稅,增加美國出口;四是增加稅收,以抵消國內減稅帶來的部分影響;五是脅迫特定國家配合美國的非經濟訴求,比如逼迫墨西哥和加拿大解決非法移民和毒品問題。總之,特朗普將關稅當作萬能的談判籌碼。
新特點凸顯,中國需密切關注精準應對
與特朗普第一次任期相比,此次揮舞關稅大棒有新特點。吳心伯認為,一是范圍更廣,第一次任期的關稅戰主要針對主要貿易伙伴,這次是全球性重新評估關稅水平,東南亞、印度等也將受影響;二是力度更大,除 “對等關稅” 外,還會考慮對特定產業、特定國家加征關稅。例如,特朗普表示美國將對進口汽車征收 25% 左右的關稅,并于 4 月 2 日正式宣布,藥品和芯片等產品的進口關稅也初步定在 25% 左右,并將在一年內 “大幅提高”。未來美國大概率還會采取如對特定行業加征 “301 關稅” 等措施。
新的加征關稅措施需美國評估一段時間后生效。吳心伯表示,中國未來需密切跟蹤主要貿易伙伴的反應,精準施策應對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