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海成為眾多中國企業掙脫國內市場 “內卷” 的關鍵一招,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產品同質化、價格戰頻現等 “內卷式” 競爭并未因市場切換而銷聲匿跡,從本土 “卷” 向海外的現象屢見不鮮。《環球時報》采訪的專家指出,唯有構建良性競爭生態,于海外市場成功破 “卷”,中國企業方能行穩致遠,真正做到 “在沙漠里種出一片椰棗林”。
一、“同質低價” 卷土重來
搭上時代與政策的快車,大批中企揚帆遠航??珊M馐袌霾⒎窍胂笾械膬敉?,無論傳統貿易還是高端制造,“卷完國內卷國外” 已成行業通病。
國內一家大型輪胎企業在泰分公司副總經理王江濤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這些年,同行紛紛奔赴東南亞投資建廠,泰國尤其熱門,約 10 年前就有輪胎企業搶先布局。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促使企業出走?!?他談及國內時無奈表示,一旦有企業推出新產品、新技術,同行便迅速對標。
“雖說各企業在東南亞布局了可觀產能,因以出口為主,內部競爭尚可控,但近來諸多變故加劇了競爭?!?王江濤舉例,去年天然橡膠價格瘋漲,企業利潤大受沖擊;年末美國對泰國進口輪胎反傾銷終裁落地,稅率遠超預期,部分企業苦不堪言。他直言,面對復雜外部局勢,中國輪胎企業在東南亞經營挑戰重重,競爭戰火從國內一路燒到國外。
非洲憑借超 14 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潛力,吸引無數中企扎根。在贊比亞打拼 20 余年、從事建筑行業的李先生回憶:“初次來贊是跟著國企項目,看中這片待開發沃土,項目結束后投身建材業,趕上當地房地產熱潮,賺得第一桶金?!?/p>
如今,中國企業、產品、商人在贊比亞等非洲國家隨處可見。李先生感慨:“人越來越多,‘卷’也隨之而來?!?在他所處的建材領域,“中國同行” 扎堆。國內諸多水泥、瓷磚等品牌紛紛落地代理,有的甚至直接搬來生產線,曾經的 “差價” 紅利難以為繼。
“如今單純做貿易或低端制造,利潤微薄?!?李先生解釋,“多數產品技術門檻低,易被復制,企業只能打價格戰,結果誰都賺不到錢,市場一片混亂?!?他還強調,競爭雖推動行業發展,但 “無序競爭” 百害無一利,且不少中國企業因文化差異,尚未完全融入當地。
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副院長滕斌圣接受采訪時點明,“同質低價” 堪稱中企出海內卷的典型。許多企業懷揣 “后發優勢” 心理,一旦有標桿企業出現,便扎堆模仿,引發同質化混戰。
滕斌圣還指出,“卷工作時長” 也是一大弊病?!?96” 模式被帶出國門,引發當地員工抵觸。部分低技術門檻企業,靠高薪挖人搶奪資源,產品、價格乃至網頁都如出一轍。此外,“卷營銷” 同樣突出,一些國內行之有效的互聯網營銷手段,因與當地文化相悖,在海外水土不服。
“總體而言,部分中企出海的內卷亂象,不僅讓自身陷入惡性競爭泥潭,也一定程度損害了‘中國制造’招牌。企業在亞健康狀態下拼得兩敗俱傷,難有健康發展空間。” 滕斌圣憂心忡忡。
夢百合家居董事長倪張根也表達了類似擔憂:“過度內卷對企業海外長期發展有害無益,且不負責任。企業出海務必守護民族品牌形象,否則出海之路將越走越窄。”
二、破局者的成功密碼
開羅大學商業戰略教授拉希德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提到,內卷并非中國專利,但中企出海易因路徑依賴陷入同質化泥沼。
他舉例,上世紀 90 年代,日本企業面臨國內飽和困境,卻憑借差異化戰略突圍。如某清酒品牌,借助數字化轉型將傳統工藝標準化,借政府文化推廣打入歐美,規避內耗。
滕斌圣也分享日本案例,“有田燒” 之所以全球聞名,源于有田町從一開始就抱團自律,通過經營公約規范,統一品牌輸出瓷器。日本濃厚鄉土文化促使企業重視協作規范,在品牌與協作方面獨具優勢。
實際上,中國企業出海不乏成功標桿。滕斌圣舉例,部分中國奶茶品牌海外布局時,雖同處一街,卻靠產品特色與品牌差異避免同質化。新國潮領域,中國企業憑創新、差異化在國內外嶄露頭角。電商領域同樣有佼佼者,某快時尚電商平臺出海初期借力社交媒體低成本流量,后轉型正規電商,整合珠三角制衣資源,塑造高性價比品牌面向全球。
拉希德提及埃及 “蘇伊士運河經濟帶” 帶來的啟示:中國巨石集團與當地共建玻璃纖維產業鏈,技術授權綁定長期合作。他形象比喻:“真正的‘抱團’不是簡單組商會,而是像沙漠中的檉柳,根系交織成生態屏障。” 面對中國整治 “內卷式” 競爭新政,他斷言:“企業依賴政府補貼、稅務套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p>
拉希德還舉例,中東多國強化本地化率考核后,某中國車企將汽車座椅生產線遷至沙特吉達,滿足本地化要求同時,帶動 50 家沙特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爱斈阍谏衬锓N出一片椰棗林,就無需擔憂價格戰摧毀一切。”
三、聚焦 “建圈造鏈” 突圍
近年來,中國企業已深刻認識到 “內卷式” 惡性競爭的惡果,積極探尋破 “卷” 良方。
滕斌圣稱,早期通信設備行業海外競爭慘烈,“價格戰打到企業幾近無利可圖”。后來國家部門介入協調,推動行業自律,助力中企海外協同發展,跳出惡性競爭漩渦。
滕斌圣還強調,制造業因退出門檻高,更易陷入內卷紅海。中國制造業核心優勢在規模經濟,伴隨規模效應減弱,企業需從依賴規模轉向創新、差異化,迎接全球新挑戰。對企業而言,打破內卷最有力武器是構筑技術壁壘,寧德時代等高科技企業便是例證。
在拉希德看來,破解出海內卷要回歸商業本質 —— 借技術創新與生態協作提升價值,摒棄消耗性競爭;化解文化沖突需尊重差異、融合智慧。中企若能融合 “中國效率” 與 “本土洞察”,便能踏上可持續全球化征程。
拉希德認為,中企扎根中東需實現三重轉變:將國內供應鏈優勢轉化為海外產業孵化能力,從 “速度至上” 切換到 “韌性優先”,讓中國集體主義文化與阿拉伯部落傳統碰撞融合。
李先生表示,中企出海非洲機遇無限,關鍵是結合當地需求與自身優勢。“當下不少非洲國家期待中企帶來就業、稅收與完整產業鏈,企業需以本土化思維布局,攜手當地破解低層次‘卷’?!?他舉例,某中國手機品牌針對非洲用戶設計 “多卡多待”“定制美顏” 功能,盡顯對市場和消費者的尊重。
倪張根提出,企業出海要走高質量、差異化路線,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按既定策略推進,莫因他人‘卷’而亂了陣腳”。
中企在印尼鎳礦領域持續加大投資,青美邦產業園投資方格林美集團董事長許開華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企業海外拓展要聚焦 “建圈造鏈”,構建產業生態圈與協同供應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具體而言:一是強化行業聯盟合作;二是推動綠色、智能轉型,提升產業鏈附加值,遠離低價競爭;三是樹立正確投資理念,“土豪式出海難長久”,保持平衡心態,兼顧取予、產能平衡,利用當地資源同時,留下技術與人才。例如,格林美在印尼高校投資建設聯合研究實驗室,配備先進設備,讓中國科技惠及當地。
許開華強調,對企業來說,“創新引領,質量優先” 至關重要。“引領行業進步的高端產能永遠稀缺,要用創新抗擊內卷,捍衛價值。中企出海應摒棄單打獨斗,以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憑‘科技 + 文化’柔性出海新模式,通過深度合作、共建生態,在全球化競爭中實現共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