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稅調整概況與行業利潤困境
自 4 月以來,美國政府在單邊加征關稅基礎上,再對華加征所謂 “對等關稅”,中國隨即進行堅決正當反制。5 月 12 日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商務部稱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美方取消 91% 的加征關稅,中方相應取消 91% 的反制關稅;同時,雙方均暫停實施 24% 的 “對等關稅”。調整后,中國對美出口實際關稅(含芬太尼相關關稅)為 30%。
然而,這一稅率對利潤本就微薄的紡織行業仍顯沉重。蘇州紡織品進出口企業主王路坦言,“企業基本沒什么利潤”。高關稅直接沖擊了紡織業進出口,尤其是對美業務。
二、紡織業進出口數據的雙面性
盡管關稅壓力顯著,2024 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仍達 30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2.8%,再度突破三千億美元。其中,紡織品出口 1419.6 億美元(+5.7%),服裝出口 1591.4 億美元(+0.3%)。分區域看,對美出口額增速連續 5 個月超 5%,高于全球出口增速;對東盟(柬埔寨、泰國)、歐盟(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出口增速超 8%,對 “一帶一路” 國家出口額占比已近 55%。
作為紡織大市,蘇州 2024 年前三季度紡織業進出口總額增長 6.3%,吳江盛澤鎮(全國最大化纖面料基地)外貿出口總值同比增長 21.8%,增速領先全國貨物貿易出口 15.3 個百分點、紡織服裝出口 18.4 個百分點。但光鮮數據下,中美關稅戰的陰影持續籠罩 —— 美國對華出口關稅一度高達 145%,中國反制至 125%,直接導致企業出口成本激增。
三、企業一線:訂單下滑與應對策略
某貨代公司老板指出,特朗普提高關稅后,國內亞馬遜賣家出貨量下降,船公司調整航線、降低海運費。漢泰紡織負責人稱,公司對美直接出口業務量同比下降約 20%,但因主要采用 FOB 條款(客戶承擔運費),暫未受運費波動明顯影響。
為應對危機,企業紛紛采取多元策略:
市場轉移:積極開發歐洲、澳洲及國內市場。漢泰紡織依托 14 億人口的國內消費潛力,憑借漢麻、有機棉等環保面料,實現國內業務快速增長,彌補對美出口缺口。
海外布局:中小企業加速出海,或在東南亞設廠,或通過原材料出口與當地服裝廠合作(如漢泰紡織出口面料至東南亞,規避美國原產地規則限制)。
成本管控:對長期合作的美國客戶,部分企業通過主動降價共渡難關;王路則將受高關稅影響的美國棉花先轉運東南亞,待關稅下降后再運回國內。
四、政策變動的連鎖效應
5 月 2 日起,美國取消對華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直接沖擊線上線下紡織品零售企業。此前 800 美元以下貨物可免關稅以空運 / 快遞運輸,政策調整后,企業轉向更便宜的海運,推升海運需求。但終端零售成本上升、價格上漲已不可避免。
五、行業展望:在博弈中尋找平衡點
盡管中美達成暫時關稅協議,但漢泰紡織負責人仍期待關稅進一步降至 10%(目前美國對華關稅為 10%)。當前,東南亞中轉因美國嚴查原產地規則風險激增,企業更傾向于合規的海外設廠或深耕國內市場。對于紡織業而言,如何在中美貿易摩擦常態化的背景下,通過技術升級、市場多元化和供應鏈重構實現可持續發展,仍是亟待破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