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5 月 25 日,特朗普在新澤西州登上 “空軍一號” 前公開支持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 “美國無需蓬勃發展紡織業” 的言論,宣稱要通過關稅政策 “重塑美國制造業”,將資源向軍工、AI、芯片等高端產業傾斜,明確將紡織業定義為 “應被拋棄的低端產業”。這一表態不僅揭開美國制造業戰略轉向的面紗,更將全球紡織業的競爭焦點再次對準中國。
一、“坦克優先” 戰略:美國紡織業成 “棄子”
特朗普直言:“我們不打算生產運動鞋和 T 恤,我們要造軍事裝備。” 這一論調直接宣判美國紡織業的 “邊緣化” 命運。2025 年 4 月,美國對華紡織品加征關稅累計達 54%,峰值時一度飆升至 104%,中國紡織服裝對美出口成本驟增。美國服裝鞋類協會數據顯示,加稅后進口成本平均上升 10%-15%,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近乎消弭。
二、RCEP 與跨境電商:中國紡織業的 “破局雙引擎”
面對美國關稅大棒,中國紡織企業借勢 RCEP 與跨境電商開辟新戰場:
RCEP 區域紅利:協議生效三周年之際,2024 年中國對東盟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增長 6.8%,區域內形成 “中國原料供應 + 東南亞加工 + 全球銷售” 的互補產業鏈。
跨境電商崛起:2023 年服裝跨境電商出口額占全國跨境電商出口 26.61%,2024 年依托 “離境即退稅” 政策縮短資金周轉周期,企業通過平臺直連全球消費者,品牌附加值顯著提升。特朗普的關稅壓力,反而倒逼中國紡織業向 “去中間化”“高附加值” 轉型。
三、“芯片 vs 襪子” 的經濟邏輯:全球產業鏈的現實與挑戰
特朗普的言論折射出發達國家主導高附加值產業、發展中國家承接低端制造的全球分工現狀。但中國正打破這一固有模式:不僅掌控全球 40% 以上紡織品出口、30% 以上服裝出口份額,更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加速追趕。美國若完全放棄基礎制造業,其供應鏈脆弱性將進一步暴露 —— 疫情期間,美國曾因過度依賴海外紡織產能陷入醫療物資短缺危機,便是前車之鑒。
四、美國戰略轉向對中國紡織業的三重影響
競爭壓力緩釋:美國減少對低端紡織產品的關注,削弱本土企業與中國的直接競爭,為中國鞏固全球市場份額創造空間。
貿易格局變量:美國或調整紡織品貿易政策,既可能減少無端打壓以換取談判籌碼,也可能在環保型、功能性高端紡織品領域尋求合作,但 2025 年擬加征的更高關稅仍需警惕。
產業升級推力:外部壓力迫使中國紡織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例如,加大高性能纖維、智能紡織品研發投入,吸引美國紡織科技合作,提升全球產業鏈話語權。
五、全球產業鏈博弈:中國紡織業的 “韌性密碼”
特朗普的 “芯片與坦克” 戰略,本質是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孤注一擲,但也凸顯中國在傳統產業的不可替代性 —— 即便美國全力押注高科技,其日常消費、醫療防護等領域仍依賴中國紡織供應鏈。未來,全球競爭不僅是高科技的 “金字塔尖” 較量,更是基礎制造業 “底盤” 的穩定性之爭。中國紡織業通過升級與多元化布局,正成為應對全球貿易變局的關鍵籌碼。
結語:當美國選擇 “拋棄紡織業”,中國卻在關稅倒逼中重構競爭力。從低端代工到跨境直連,從區域鏈融合到技術升級,這場看似 “低端與高端” 的取舍,實則是全球產業鏈韌性與戰略定力的深層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