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一路高歌猛進,上漲 44.83 點至 2505.17 點,周漲幅達 1.82%,且已呈現連續六周的上揚態勢。此番漲勢背后,美線堪稱 “主力軍”,美東、美西運價分別大幅攀升 5.66% 和 9.1%。當下,美東碼頭勞資談判進入緊張倒計時,預計 7 日雙方將重回談判桌,這場談判無疑將成為洞察美線運價未來走向的關鍵 “晴雨表”。
有趣的是,在經歷元旦兩天的漲價小高峰后,航運市場卻風云突變。部分船公司為搶奪貨源,不惜拋出 400 - 500 美元的優惠橄欖枝,更有甚者,某船公司直接通知大客戶每大箱運價狂降 800 美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線此刻卻步入傳統淡季,運價呈下跌走勢,歐線和地中海航線分別下滑 3.75% 和 0.87%。開春之際,集裝箱運價如同晴雨表,鮮明反映出市場對北美碼頭談判的焦慮情緒:遠東到北美線運價逆勢上漲,而遠東到歐洲、地中海的運價卻萎靡不振。
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與美國海事聯盟(USMX)圍繞自動化議題僵持不下,美東碼頭罷工的陰云始終籠罩。物流業者憂心忡忡地指出,隨著華人農歷年節日益臨近,若勞資雙方依舊無法就自動化達成共識,運價漲幅恐將進一步擴大。若 7 日談判順利,罷工陰霾消散,市場運價將回歸供需主導;反之,若談判破裂,自元月 15 日起罷工爆發,班次延誤將成定局,年后第一季度的海運市場恐將淡季不 “淡”。
航運巨頭長榮、陽明及萬海紛紛感慨,2025 年全球貨集運業注定充滿變數與挑戰。鑒于美東碼頭工人談判迫在眉睫,這三家公司已搶先一步,著手擬定船舶航速與靠泊計劃的調整方案,力求降低罷工可能給客戶帶來的沖擊。
與此同時,貨代業內人士透露,年關將至,工廠陸續放假,出貨量銳減,船公司為春節長假期間的貨源儲備開啟 “價格戰”。如馬士基等船公司歐線 1 月中下旬的線上報價已跌破 4000 美元大關。越臨近過年,囤貨價越低,船公司還會通過減班策略削減運力供給,全力支撐運價。
盡管美國線運價看似一路飆升,但受船公司囤貨讓利策略影響,漲價計劃并未完全落地。不過,得益于美東罷工的潛在威脅,美西線運價漲幅顯著,背后是美東貨載轉移帶來的 “紅利”。美東勞資雙方 7 日的談判結果,將決定美國線運價漲勢能否延續。
船公司已明確,年前囤貨價有效期至 14 日,緊緊扣住 15 日美東碼頭勞資新年度合約的最后談判期限。一旦罷工或怠工成真,主要船公司美國 / 加拿大進出口的貨載都將被加收各式港口擁堵附加費;反之,若談判和平收場,年前美線運價或許還有下探空間。
令人眼花繚亂的是,集運市場在各大船公司 1 日大幅漲價后的短短兩天內,又現劇烈價格波動。部分船公司為吸引農歷年前不急于出貨的貨主,2 日晚宣布從 3 日起提供 400 - 500 美元優惠折扣,也就是所謂 “春節囤貨價”“備貨價”。然而,當日臨近下班時,一家重量級船公司因不滿同行長約價與現貨價配比,直接通知大客戶每大箱降價 800 美元。
大型船公司高層透露,已于 2 日晚間接到 OA 海洋聯盟成員大幅降價的消息。當前航運淡季,貨物量稀少,又無大量搶避關稅貨物涌入。原本有船公司預估,憑借減少班次以及陽明事故船導致的運力削減,美西運價有望大漲 1500 美元,無奈 THE 聯盟成員未全力跟漲,致使 THE 聯盟船班滿載,OA 聯盟船班卻 “吃不飽”,引發此次臨時性大幅降價。
對比 SCFI 連續六周上漲,美線現貨運價卻毫無征兆大幅跳水,航運業內人士分析稱,當前運價依然偏高,非高科技產品貨主承壓較重,后續降價空間猶存,且越逼近春節,價格越低。所謂 “甩箱價”(囤貨價)精準鎖定不急于年前裝船的貨主,優惠價一出,現貨運價同步走低,美西線每 FEU 降至 5100 美元,美東線回落至 6100 美元。此外,美東碼頭勞資談判 7 日重啟,若 15 日能和平解決,運價仍有下調可能。
展望 2025 年,整體運力供過于求局面有望緩和,港口裝卸成本卻將墊高。因有望繼續繞行好望角,長約運價預計高于 2024 年,不過要到 3、4 月后才有定論。同時,廠商為應對中美貿易戰持續向東南亞轉移,貨量挪移現象將延續。地緣政治和美東罷工風險為營運增添諸多變數,投資人務必密切關注市場動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