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美國海關月度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制造” 在對美貿易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 中國始終穩居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在手機、服裝等核心商品類別出口及美中貿易逆差規模上均位列第一。
但近年來,這一格局迎來顯著轉折。自特朗普政府實施加征關稅政策后,全球供應鏈體系進入深度調整階段:關稅措施逐步削弱中國原有的供應鏈優勢,推動訂單、產能及產業利潤向越南、印度、墨西哥和中國臺灣地區轉移。當前美國貿易數據的全新排名,不僅是統計數字的更新,更標志著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歷史性重構。
越南超越中國,成美國最大服裝進口來源國
今年 1-5 月,美國服裝進口來源國格局發生關鍵變化:中國所占市場份額為 17.2%,較去年同期下降 3.4 個百分點;而越南以 17.9% 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中國,躍居美國最大服裝進口來源國。
這一轉變的核心驅動力在于,受美國關稅政策壓力及綜合成本考量影響,中國大量紡織服裝企業已啟動戰略性產能轉移,將生產基地遷至越南,借助當地關稅優勢與成本優勢維持對美出口競爭力。
美對越南、臺灣貿易逆差超中國,對華逆差創 21 年新低
美國商務部 8 月 5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 月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降至近 21 年來最低水平;與此同時,對越南和中國臺灣省的貿易逆差均創下歷史新高,且雙雙超過對中國大陸的逆差。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6 月單月逆差排名:
墨西哥:163 億美元
越南:162 億美元
中國臺灣省:126 億美元
中國:95 億美元
美國自華進口額創 16 年最低,傳統優勢商品出口收縮
截至今年 6 月,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額降至 189.5 億美元,較 5 月的 204.9 億美元縮減 7.5%,創下 2009 年 2 月以來的最低值。當月中國占美國進口集裝箱量的份額也跌至 28.8%,較 2024 年 7 月 40% 的峰值大幅下滑。
具體到商品類別,家具、玩具、紡織品及鞋類等中國傳統優勢品類,對美出口均出現顯著收縮。盡管中國海關初步數據顯示,7 月對美出口同比降幅或達 20%,貿易逆差或維持在 100 億美元左右的較低區間,但這一系列數據已清晰反映出中國對美出口格局的重構趨勢。
供應鏈轉移成定局,中國外貿面臨轉型壓力與機遇
在關稅壁壘與全球供應鏈重塑的雙重推動下,制造業產能向越南、印度、墨西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轉移仍在持續。這一深刻變革不僅意味著 “后關稅時代” 全球貿易重組進入關鍵階段,也為中國外貿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傳統出口優勢領域的份額流失帶來緊迫轉型壓力;另一方面,也倒逼中國外貿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領域升級,為培育新的出口增長極創造潛在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