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紡織服裝行業在貿易摩擦加劇、中美貿易戰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面臨出口受阻、成本上升、市場份額被擠壓等諸多挑戰。南京服裝行業進出口公平貿易工作站通過信息發布、調研、培訓應對,現將三季度工作、行業風險及應對建議總結,助力行業抗風險、謀發展。
一、三季度工作站主要工作總結
1、信息發布
工作站嚴格落實年初工作計劃,整合服裝商協會、網絡、報紙、雜志、聯絡員信息等多渠道信息,定期梳理、編寫并發布預警信息,確保每月發布量不少于 30條。截至9月9日,累計發布有效預警信息250條(詳見工作臺賬:《2025南京紡織服裝行業公平貿易工作站預警信息匯總》),同步推出3 篇綜合預警分析報告。
2、調查研究
為了保證預警信息和分析報告預警方向的準確性,工作站小組深入業務及工廠一線,調研服裝貿易現狀,聽取資深人員對貿易環境的分析與趨勢預判,結合行業出口動態研究,確保預警信息精準性,助力企業認清形勢、規避風險、開拓市場。
3、業務培訓
工作站工作人員積極參加省市商務線上、線下培訓/會議,通過參加培訓/會議,進一步提高了預警工作業務水平。同時,依托南京服裝商協會平臺,前三季度累計組織不少于5場專題培訓活動。協會邀請國際貿易法律專家、行業資深人士,圍繞紡織服裝進出口形勢分析、跨境電商發展現狀與趨勢、紡織企業海外投資政策及法律風險防范、出口信保政策解讀等實操性內容展開深度分享,為企業規避經營風險、掌握合規運營技巧、開拓市場渠道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紡織服裝行業貿易摩擦情況
2025年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遇多重貿易摩擦。貿易救濟調查是主手段,案件量高,涉面料等多品類,發起國含歐盟、印度等多國;技術與綠色壁壘趨嚴,如碳足跡要求等成新挑戰;供應鏈溯源、勞工權益等非傳統壁壘發酵,企業合規成本大增。
1、貿易摩擦案件數量與趨勢
2024年紡織服裝行業貿易摩擦案件數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5起,同比上升14%,涉案金額達16.3億美元,同比上升26%。進入2025年,行業貿易風險依然居高不下。根據貿易救濟措施的周期規律,2020-2021年征稅的案件在2025年陸續到期,預計案件總體數量仍將維持高位震蕩,復審案件數量顯著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不僅要應對新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還要投入精力應對大量到期案件的復審工作,負擔沉重。
2、貿易摩擦新特點
①反規避調查興起:2019年以來,中國紡織服裝領域共遭遇14起反規避調查,其中11起由土耳其發起、2起由印度發起、1起由秘魯發起。調查涉及產品范圍廣泛,包括人造及合成纖維短纖紗線和縫紉線、合成纖維長絲紗線的機織物等。相比“兩反一保”案件,反規避調查考量因素缺少量化標準,調查機構自由裁量空間大,企業應對難度劇增。
②化纖類產品成重災區:在2024年紡織服裝領域的25起貿易摩擦案件中,近半數涉及化纖類產品。土耳其、美國、印度、印尼等國成為主要發起國。化纖類產品因其性能優勢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隨著國外化纖企業貿易保護意識增強,成為貿易救濟調查重點針對對象。
③同類產品多國多起調查:貿易摩擦國際傳導性凸顯,一國的貿易救濟調查常引發其他國家效仿。例如,自2005年以來,尼龍長絲紗線產品共遭遇來自印度、巴西、土耳其3個國家的10次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合計約4.4億美元。
3、技術與綠色壁壘及非傳統壁壘壓力
①碳足跡要求成為新挑戰:歐盟碳關稅(CBAM)全面實施,迫使企業將碳管理從自愿行為轉為強制要求。紡織企業需投入更多資源應對碳核算、認證等新型技術壁壘,推動節能減排技術改造。
②供應鏈溯源與勞工權益等非傳統壁壘凸顯:美歐市場對“強迫勞動”和供應鏈透明度的審查日趨嚴格,與原產地證明、ESG等人權要求交織,大幅增加企業合規成本與風險,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溯源和文件準備。
三、中美貿易戰對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
2025年三季度,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高關稅風險及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影響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美國“對等關稅”方案使行業承壓,雖然存在部分商品的豁免或暫緩期,但訂單轉移與供應鏈重構仍是核心挑戰。
1、貿易數據:整體承壓,結構分化
2025 年上半年中國對美服裝出口“量價齊跌”,棉制服裝同比大降,化纖類產品下滑更顯著,且該趨勢延續至三季度。反觀美國自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國的服裝進口持續增長,“中國+1”采購戰略深化;盡管短期出口有月度波動,但中國對美服裝出口份額因訂單轉移長期緩慢下滑的態勢未變。
2、供應鏈重構:訂單轉移與產能外遷并行
美國品牌商為避關稅與地緣風險,持續推行“中國+1”采購策略,致國內以美為主要市場的服裝代工廠訂單下滑、產能承壓。中國企業雖加速海外布局,卻面臨東南亞勞動力成本上漲、供應鏈配套不足、工人技能效率待提升等問題,供應鏈轉移成本與復雜性超預期。
3、企業困境:多重成本壓力擠壓利潤空間
紡織服裝企業正面臨多維度的成本上升壓力,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特別是對美出口業務占比較高、利潤率較低的企業承受著更大的經營壓力,具體如下:
①合規成本顯著增加:美方對進口紡織服裝產品的原產地證明、強迫勞動合規審核日益嚴格,企業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供應鏈追溯、文件準備和合規證明,這不僅增加成本,也帶來通關延遲風險。
②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國內人工、環保等成本剛性上漲,而海外布局又面臨新的投資和運營成本。
③物流成本維持高位:國際供應鏈震蕩導致海運、空運運價持續走高。
四、應對措施/建議
未來行業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特朗普再次當選后關稅政策走向、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新興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都將持續影響行業發展。紡織服裝行業需持續關注政策動態,深化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優化供應鏈布局,以增強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措施/建議如下:
1、多元化市場戰略:積極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眾多企業將目光投向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市場。一些企業通過參加當地展會、建立銷售渠道等方式,逐步打開新興市場銷路,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2、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大研發投入,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品質和性能,開展品牌建設,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部分企業開發具有功能性、環保性的紡織產品,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從而提高產品價格和利潤空間。
3、靈活調整供應鏈:一方面,與其他國家供應商加強合作,優化原材料采購渠道;另一方面,探索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的可能性。一些企業在越南、印尼等國投資建廠,利用當地優惠政策和勞動力成本優勢,規避高關稅影響,同時更好地貼近目標市場,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4、加強與國際品牌合作:積極尋求與國際品牌的直接合作,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利潤空間。通過參與國際品牌的供應鏈體系,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國際市場需求和趨勢,提升自身管理和生產水平。
5、關注政策動向:建議設立專門部門或崗位,密切關注國內外政策動向,及時調整出口策略。在關稅政策變動前,提前做好生產、庫存和訂單安排,降低政策變化帶來的沖擊。